05-26 墙布 新浪家居频道
随着墙布企业的大规模入局,窗帘行业瞬间就变得热闹无比。而成品帘从早前的伪概念到微定制的全面进化,不仅为窗帘企业由外贸转内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样,也给墙布企业入局窗帘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
墙布的入局,在窗帘人看来,于产品并无多大益处,但会加速窗帘行业在品牌建设、宣传营销等方面的变革,并会在终端渠道上形成正面冲突。而墙布人也深知自己的劣势,开发产品时多选择保守操作,于是,素色成品帘便成为了入局标配。
然而,经过了近一年的摸索,墙布人对于窗帘产品工艺的研发和制作,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甚至开始降低产品标准和准入门槛,以形成规模效应。
反观窗帘企业,则囚于品质产品的研发和被迫推进的品牌化进程。
“国内窗帘行业发展数十年,为什么始终没有一些大的变革和跑出来一家独角兽企业,关键就在于原先的这批窗帘人,太安逸了。高傲又不思变,产品链条长、计算繁琐,缺乏系统的品牌化思维,纵然是到了如今,也只有零星的几家窗帘企业在品牌和产品的布局上有所长进。其余大部分,也依旧是在琢磨产品,在品牌和渠道上鲜有建树。”有新窗帘人锐评道。
抛开产品,比起新入局的这批墙布人,窗帘企业的处境其实是非常尴尬的。一味地去强调工艺、品质,却忽略了市场的消费变化。在疫情的影响之下,近三年窗帘整体销量虽呈现递增态势,但这部分的增量,其实绝大部分来源于跨界入局者。譬如大家居企业欧派、索菲亚,以及小软装企业墙布、墙板乃至灯饰,同时还有互联网企业小米,将窗帘的使用场景不断地多元化、智能化。
成品帘的出现,虽然在销量上为窗帘人短暂地挣了一口气,但随之而来的泛滥成品,却又让窗帘企业陷入到了价格战的旋涡。
“窗帘未来的出路,一定不在窗帘人的身上,而是在那些外来‘流民们’的身上,他们的能力或许不在于产品,但他们善于品牌运作、渠道掌控和各种营销玩法的推陈出新,这些流民的嗅觉是远胜于窗帘人的。”有同行如此说道。
但却也有人对此持不同意见,认为这批‘流民’根本不懂产品,只是一味地整合产品、降低标准,看似把门槛降低了,实则隐患重重。而窗帘人只要在产品方面下足够多的功夫,解决和跑通成品帘模式,那么未来的窗帘市场最后还是会回到窗帘人自己的手上,像如鱼得水、伊伊布舍这些土生土长窗帘企业的崛起,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管怎么样,有两点是值得肯定的,第一窗帘是刚需品,且截止目前还没有竞品的出现;第二窗帘市场庞大,随着未来应用场景的不断多元化,还会迎来第二轮、第三轮的市场爆发。
因此,在这样的市场情形和格局之下,不管是新流民还是老土著,市场的天平都还没有开始发生严重倾斜,谁能够抢先跳出“低标准”和“伪创新”的囚禁,谁就有可能跑赢大盘,左右天平的整体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