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9 墙布 新浪家居频道
三年前,在软装新浪潮的影响之下,许多墙布原生企业,借参展契机,集体悄然更改“后缀”,从xxx墙布瞬间晋升“xxx软装”。作为业界的一股清流,乾庄仍以“乾庄刺绣”示人,并无跟风之意。品牌定位上的坚守,把所有的创新、创收、突破的重任全部押到了产品身上,把传统刺绣工艺发挥到极致的同时,更极大地拓宽了刺绣的应用场景。从墙布、背景、壁画、屏风到台灯,花样越来越多,从成品到定制,从平价到高端,乾庄的定位越来越高。
乾庄在刺绣上的出位,打破了行业的阶段性认知。各大墙布品牌旗下刺绣产品销量逐年下滑,已是共识。为此,不少企业将产品重心放在了更容易起量和出爆品的素色产品上,刺绣产品则作为所谓的形象产品给供奉起来,用来装点门面。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一个逆转,其背后的关键,则在于一个人。
“乾庄的产品审美,看似是设计、研发的功劳,实则还是在于拍板的那个人。老板没有魄力、没有审美、没有洞察力和经得起考验的市场耐性,再好的创意和产品都白搭。”有业内同仁如此肯定道。这一点,在其设计研发中心总监沈云菊的一次采访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沈云菊说道:“我不做快餐刺绣,我想做刺绣中的米其林。”这份坚定的信心正是源于对乾庄领导层的充分信任。沈云菊认为,要想让刺绣走出来,就必须要做到两点,一是决策层要步调统一,方向一致;二是设计研发团队的稳定性。因为培养一个设计制板打卡师往往需要耗费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这背后的培养成本巨大。如果决定性意见反复,企业基调便难以坚持。
对此,汪建卫也有着自己的思量,其言道:“其他公司假如说行情不好,最先砍的是营销、设计方面的费用,我们就是花大力气投入,为什么?因为我相信市场的春天肯定会来的,目前乾庄产品涉及屏风、背景、装饰画、台灯,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多元化发展。虽然说现在市场很低迷,但是只要市场有需求,我们把产品做好、做出圈,还是有很大的市场。”
从乾庄每年推出的刺绣产品来看,不管是背景、壁画、屏风还是台灯,它不仅仅只是一款产品,它更像是一件件传承和弘扬刺绣技艺的艺术品,在一针一线之间,都有着明显的烙印。
“这几年,嘉兴三剑客逐渐分道扬镳,各自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道路。乾庄作为三剑客之一,也是最任性的一个,在汪建卫的治下,它不断死磕原创产品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探索产品的边界。”一位业界观察者跟记者描述道。
对于企业而言,“情怀”是一件奢侈品,但汪建卫并不这么认为。他既想坚持原创,又想保持对传统刺绣技法的敬畏和传承,同时还想在市场之上赢得满堂红,这无异于难如登天。
不管是企业家还是生意人,心头都有一杆秤,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纵然放大时间的长度来看,明知是对的,也未必有那个革新和坚持的魄力,往往会选择保守和折中的方法。李嘉诚回顾自己几十年来的投资经验,总结出一个词“稳中求进”,这也几乎是中国老一辈企业家的真实缩影。汪建卫不像一个企业家,也不像一个生意人,更像是一个“任性猎手”和“理想玩家”。
在外界眼中,乾庄是一个固执的企业,汪建卫看似低调,骨子里却深藏着孤傲。把时间往后倒退二十年,或许就能够窥见这份“孤傲”。年轻时的汪建卫,满腔热血,不仅喜欢机车的速度与激情,更带着满身痞气。记者从一些熟悉汪建卫的周遭人口中,零零散散的能够探听到,其从不可一世的古惑仔,到传统技艺的连续创业者,两个身份之间的切换,恰如汪建卫的动静两面。暴戾、冲动为兄弟两肋插刀,亦可以静下心来研究、享受一针一线之间的震撼。
乾庄搬入新厂区后,一楼永远停放着两辆车,一辆是汪建卫的重型机车,一辆是年代久远的老爷车。据工作人员介绍,后期汪建卫有意将一楼改造为玩车俱乐部,定期举办一些车友派对。一边执着于乏味的刺绣研发,一边又释放着速度与激情,于两种撕裂之间,貌似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这或许正是汪建卫自身特有的本能,他总能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之中,找到确定性。作为小众、低频,甚至有些许笨拙的刺绣,在他的运作下,让传统技艺找到了新的结合方法和焕新之道。他让千年刺绣换了一种新的活法,让艺术与生意不再是“鱼和熊掌”的关系,而是一种可以互相成就的兼容之道。这是汪建卫的生活态度,也是乾庄的攻守之道。
十多年来,乾庄始终深耕刺绣领域,遇山开路,遇水搭桥,从而成就了乾庄独幅刺绣的全胜时代。汪建卫也一再直言将坚守乾庄传承刺绣文化的使命,开创“刺绣+”新蓝海;让刺绣走出家居,融入生活。
作为地地道道的嘉兴人,汪建卫创业至今,生意版图虽不断扩大,从早期的十几个人到如今的数百人,厂区的变迁也依旧是在嘉兴境内。看似偏安一隅,但在他的心里,刺绣却应该有一个更大的前程和愿景,不仅要走出品类的束缚,更要走出国门,让更多的地球人看到传统技法的魅力与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