喆念建筑创始人宋佳龍:设计拥有打破界限的力量

09-26 新浪家居频道

新浪记者】:非常开心在卡萨帝看到宋佳龍老师,设计的过程中您是如何让“艺术的意义”和“空间的意义”产生链接?

【宋佳龍】:实际上这是两个独立模块,艺术谈艺术,空间谈空间,但是谈空间就要谈到建筑,建筑本身就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符号,比如说中式有中式建筑,欧式有欧式建筑,传统欧式(我们广义的叫法)叫罗马建筑。他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体现,到今天为止可能文化更多体现不仅仅是建筑,而是延展出更多的形式,也是其中一种形式艺术的代名词,我们在艺术生活当中我们对所有美好的一切都是一种追求的过程,但是对艺术的高度就需要个人的修为。太高的艺术高度,比如说很多艺术大家我们都已经瞻仰过他的作品。我们总结成艺术认知的维度。

我们普通人不可能在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只最求艺术生活或艺术高度,生活是很接地气的。人不可能让生活当中所有的精力只去完全追求艺术,这是不现实的。所以经常有一个相对理想的真实的生活空间去和艺术结合。这种美的形态是可以付费的。

所以这两个维度我们经常就会有取舍,取舍的标准是基于这个空间主人对艺术的理解维度,而不是基于设计师对于它(空间或生活需求)的赋能,这是不够的。我经常会讲能量的同频,所有的一切都是能量、同频。如果设计师在做一个空间设计过程中,过多涉猎了艺术品而忽略了使用者的感受,这个时候所谓的艺术是无法解读的,他是空泛的。所以只有真正高频度同频、跟业主跟空间主人的同频,跟使用者的同频,才会烘托艺术的高度、存在的意义,要不然你艺术修为再高他解读不了,空间就是不切实际的样子。

   


 

新浪记者】:您认为一个有温度有内涵的家应该是一个怎样的设计?

【宋佳龍】:有温度的家是非常好的用词,设计师很多人也都在往这个方向努力,但是所谓的温度的标准因人而异,每一个业主使用状态,他的文化层面、维度和他对生活需求的向往是不一样的。同一个空间因为业主不一样,他对文化的需求和他自身解读也不同。从而温度的价值也不同(也许客户要的是冰点以下的温度,那才是需求呢)对艺术的解读内容和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有温度的设计更多是基于使用者这种感受,更多是感受。我们今天真正去看待一个空间,去一个有价值的被认可的温度空间,我们是否要把很多元素容纳进去?比如说他的生活习惯,他的动静关系,审美需求乃至于艺术的高度。

举个例子:比如说这个老师他有没有深度解读,就是业主的文化修为,我们有没有共频过,同频过,甚至于一起经历一些事情,比如说我经常会跟业主有的时候出去远行。我们是需要去经历一些事情的,再比如说我们是不是一起去海钓?我们是不是一起去爬山?通过一些事件,就像是谈恋爱一样。我们深度的去解读他的经历或人生过程,甚至去尝试了解他的认知维度和感受需求。这个时候我们为他所做的设计才叫这个业主的符号和他的温度能量范畴的这么一个设计。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可能是带有一定的空间温度,有人文深度的。而不是说我们自身所认知的闭门造车的温度,这个温度就不够理想。

 

新浪记者】:“设计受限”有趣or“设计无限”有趣?

【宋佳龍】:有趣和无趣本身是个态度,而设计和态度并不矛盾。设计 本身就是受限的,为什么说设计本身是受限的,是基于建筑,一个业主不可能去盖一个皇宫紫禁城,不现实,不管财力还是物力还是整个社会关系他是做不到的。

所以设计本身绝对是一个受限的过程,基于使用者,设计人可以秉承快乐的态度或趣味化提供一部分的专业能力,这也是不同设计师对于趣味的点捕捉力不同的状态。

但是有更高级玩法,比如说初级设计师玩的是规划,更高一级设计师我们玩的是建筑,再高一级设计师我们玩的是能量,玩的是光、火,怎样去驾驭一个空间气流的状态成了一些设计师的基本能力,高级设计师的基本能力。这反而往往让我们忽略了一个点就是你刚刚提的那个部分(突破受限就需要趣味化,或是一种快乐的态度)。他整个环境是不是受限,轻松趣味的态度绝定了他100%突破受限的本质,因为所有的设计师不是因为自己的想象而设计,而是基于使用者的状态、体验而设计,这个时候设计的需求就会有大量的不同,而不同的需求造成了设计的限制,就是这样。

所以设计师人群本身就是一些有趣的人,有自我突破意识的人群,不是常规人。只有做一些非常规事情那才是正常的。这些设计师才能做一些有差异化去区别,设计才会有一些特别的亮点或者叫区别点,因为受限而具有突破,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优质设计表达的过程,我不知道这样的回答能不能让人更容易理解。

 

新浪记者】:设计师要经过哪些重要阶段才能迅速成长?

【宋佳龍】:我近日在给一些设计师上的一些课程中,一直在讲一个话题,设计师的非对称,他的差异化核心价值是什么。首先想成为一个设计师很辛苦,特别是中国的设计师,为什么呢?中国在过去二十年到三十年期间发展过程当中,这个社会环境,房地产经济养成了今天的室内设计师,这些人是项目堆出来的。这批人不仅仅是做建筑,做水电,做机电,做软硬装,做一部分的园林外立面等,无疑他们是全世界最幸福的设计师。但都不足以,他必须得有系统工程化的理解,他能够驾驭,他必须得有那些能力:有统计力、计算整合能力,他必须得是一个能够去学习沉淀的人,并有足够的创新力,这样的设计师因为有创新力他可以去深度的解读,他才可以去有一些通过理解和需求的改变,我们去创造一些新的事物。在一个项目中优化完善乃至突破。(不仅仅是锦上添花)这个时候我们再看这群设计师,这样的才能叫有能力的设计师,所以我们经常会去说一个设计师要走过一个基础技能的阶段。

第一部分前三年我们要所有的软件,所有的制图,所有的基本功要走完,甚至你要了解材料,你要了解工艺,上面要对业主,下面要对工人,要学会有效的沟通。你说得话不是业主能听懂就OK,而是工人要执行,这个设计师的弹性是非常大的。

第二部分是什么?设计师必须得通过足够了解市场,能够应用甚至调配市场所有的相对应的产品,这需要很大的精力消耗和对应的杂学。这个整合产品的过程就代表使用体验调教体验度的能力,我到底是用某一个品牌哪一个系列产品他能给我客户所需求的体验,这是完全不一样的,特别是今天我们有很多新的高科技智能家居,智能电器都决定了客户体验需求,但是这种体验需求跟我们空间设计隐蔽工程没有任何关系,是设计师必须要懂。必须掌握的能力这是第二个部分。

第三个部分是什么?设计师必须得有足够的艺术修为,对美的修为。这个美的修为不能太高,比如说我是经历过一些艺术老师对我深度的要求,甚至成了匠人或艺术家。我要去做一些创作但是设计师不可以,为什么?他不能是职业的艺术家,他只能是一部分的艺术家,他可以是一个艺术品制作的参与者,只有足够的参与而不是足够的垂直深度他才可以去调配空间,才可以中性的跟客户去解读空间。打一个比方今天来的是一个密宗修为的大师,他见了一个客户张嘴全都是佛理,讲的都是一些沙弥才能听得懂的话,客户就在想你在跟我说什么,对不对?我们要用业主能够听懂的话述和对应的维度,去使用业主能够接受的产品和相关的能量资源。这个过程叫调配、给予和接受。如果我们给予的是客户接受不了的,就代表了我们所给予的是无效,所以设计师要经历过三个阶段,特别是第三个阶段,要懂得积累、沉淀再解读和再建立,也就是破而后立的过程,这个设计师才能在上海,最起码在上海能够是有生存能力的设计师。这是我的一个理解。

   


 

新浪记者】:如何评价自身“感性”和“理性”的部分?

【宋佳龍】:需要逼着自己疯,为什么呢?因为你不可以做一个普通人,在普通人视角当中去找到美的部分,在以一个非正常人角度里面去突破自我突破常规人的意识、形态和接受度,只有这样的设计师在不停突破自我过程中去找到那个定位,就是自己新的一个定位,这就好比佛家所说的如来,如来即本我,但是每一个本我都是一个新的时空中的新的定位,只有沉淀、反思重新打破自己的原有定位,才能创造一个新的自我,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所有的人都在学习和成长当中,客户已在更新迭代,年轻人80后变成了90后,90后变成了00后,理性和感性在今天看就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争夺高地的过程。弱势文化的最高价值就是破格获取。我们经常去解读传统的美,当代的美,甚至未来的美,那是最后的净土。感悟这些自身就有极高的哲学修为,净土是西方佛国的最高失乐园,到了净土佛会告诉你我既是你,你即是佛,所以正德如此不得究竟在净土和凡尘中神既道、道法自然,如来!

再举例:现在有一个社会现象叫角色扮演,我们有很多的国风,在过去30年里面我们是看不到的,说一句大逆不道的话,如果今天我们穿的这些汉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这是要被pass掉的,是不允许出现的是四旧,到今天为止这个变成了一种民族自信,这是非常好的事件,所以我们要通过不停的破而后立寻找新的自我和社会环境中的我,我们才能找到新的美和共情的美,因为我们客户在变化,所以设计师的人群要不停的学习,不停的去找到客户之间的定位,好辛苦,感性和理性中我还是个普通人万幸、就是这样。

 

新浪记者】:对于“POD设计力量”设计师个人品牌助力平台后续有什么建议或意见呢?

 

【宋佳龍】:在未来也就是后疫情时代,设计师本身不是设计师,对于POD来讲设计师更像是一个市场总监或者是产品总监,设计师非常懂得客户需求是什么,生活需求是什么,甚至于下一阶段拟态环境需求是什么。对于一个商业体的未来发展趋势状态上来看,我们需要的产品是下一阶段的产品是可以承上启下的产品,是满足于当下和下一阶段的需求。怎样去做这个事变成了就要思考。所以我们主要需要一个点是在于,设计师能不能给出建设性意见,给出有前瞻性的产品需求点,能不能拿出有工业制造体系的这样一个需求的系列,这个系列代表了某一个产品或者产品品牌中某一个系列的延展(他必须是有文化沉淀的)。而这个产品代表了他的广泛推广和低成本。所以设计师不仅仅只是设计师自身,设计师可做的赋能很多,我在看到POD做的这些事情的时候我就延展出了很多想法,比如说设计师是否可以参与一部分产品体验和研发,产品的设定,甚至于未来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今天我们在地球上生长,我们所有的需求都是基于生态,我们用了50年的时间去赶超,这个世界用了50年的时间告诉我们资本的力量,告诉我们产品的力量,但是所有人都在寻求现象级的时候,我们设计人反而要回归原有的自然环境,我们需要清新空气来洗肺,需要洁净的能源,洁净的水让我们去生活,需要更干净的氛围。

身处在这个过程当中的时候,我们去看待人和自然之间关系,就变成了回归。早在五千多年前人和自然的关系叫采集的过程,到今天为止人是取得的过程,就比如说我现在有任何一样产品他已经给你设计好了,你只要做一个判断要还是不要的问题。但是从来没有人去反思过,这个要的过程给予我生活的赋能是什么,品质到底增加了多少。我只是因为别人家有都在用我也要有仅此而已,这个需求的过程是一个武断的是一个片面的过程,这很不好。

我觉得在未来生活当中,因为有的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你比如说他是一个禅修者,我的整个饮食文化,生活文化都是基于禅修的过程,我是不吃肉的,或者叫余生的过程。这个过程当中我所有的家电配置要改变,我们把客户画像更加细分化,把人群细分化,这样的未来才可能是我们家电系统甚至于个性化需求系统一个分支,这个分支它代表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因为物质的满足而要长寿。需求发生了地城逻辑的变化。在两百年前因为有皇帝,因为那些达官贵人,我们知道他除了财富自由了之外,他需要的是长寿,到今天依然如此。

我们新中国成立之后,70年代,80年代乃至到今天为止已经变成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所有人的物质生活都已经非常好了,所有人都跟当年的皇帝一样。

下面我们要什么?我们需要的是父母的长寿,儿女的孝顺,身体的健康,有传承特别是到今天身体要健康。怎么去面对身体健康这个话题?设计将会跟生活有紧密的联系,生活将会跟未来的自我定位有紧密联系,产品将是最大的赋能。而产品赋能的根本是基于我们对下一阶段人类需求底层逻辑理解,这个部分才能是说做未来下一个时代的产品。

 

新浪记者】:希望今后线下有更多更愉快的合作,谢谢宋老师。

【宋佳龍】:谢谢。

   



0

相关推荐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