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观点】蛮荒时代,如何用设计抢跑出圈?

09-10 墙布 新浪家居频道

今年3月,小米2021春季发布会上,曾宣布换上日本大师原研哉设计的新品牌Logo,据说此设计价值200万且耗费两年时间。不久又传,小米将弃用原研哉设计的MI Logo,难道200万就这样付诸东流?而网上对原研哉花了两年时间作出的微调设计更是批评如潮。本是一场设计与商业的正常合作,倒生出几番热闹。因此,反而很难界定这属于设计的失败?还是成功的营销。

由于非专业人士,对于这个设计也不过多评头论足。不过这个事件恰恰证明了——设计或设计师的重要性。尤其在家居领域,消费者对于住宅装修的重视度逐渐升级,他们不仅仅要求基本的居住条件,更追求个人生活方式的表达。当装修进入软装阶段,重要的就是风格选择,许多人倾向于在抖音或小红书等平台关注喜欢的装修风格,然后再到线下卖场挑选。但这种往往造成尴尬结果:所得不如所想,如货不对版、每样色泽效果都差一点点,整体看来就差距甚远。于是专业设计师的出现,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也让他们话语权随之扩大。消费者对软装设计师的依赖,也变相倒逼门店服务升级,不仅卖产品还要卖整体方案。尽管这显然超过大多门店的能力范围,但是在利益驱使下还是有不少人跃跃欲试,品类扩充、设计方案,不管能不能做好,总之先做了再说。

消费者群体迭代带来的新需求和终端门店的动态变化,共同作用在家居生态链。从源头厂家、 中间流通到家居卖场,都在尝试设计师切入点,一体化设计、整体软装蔚然成风。但实际上,广义的软装包含家私、灯具、布艺、挂饰、地毯、饰品几大类,其涉及的品类甚至远多于硬装。就目前看来,还没有哪个厂商或企业有能力独自承载软装中全品类的生产和销售,更别提门店整合能力,所谓设计服务或许就仅限墙面装饰一些小软装层面。

缺口依然存在,只是没有能力补上。一位从事五年的软装设计师吐槽,“从前期的方案清单报价,各种沟通加班不说,后期执行,跑家具厂选木饰面、布料、审家具图,窗帘布料款式,灯具材质图纸,地毯纱线,大到一件十几二十米的灯,或者画,大型雕塑,小到一个餐巾扣,一个抱枕的滚边是什么颜色搭配……全部都是要亲力亲为。”软装设计圈还在野蛮生长,设计师也化身集销售、客服、采购于一体的“超人”。

软装设计与商业如何结合?目前来看,软装设计师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产品研发设计、渠道增长以及服务方案的落地。企业若要通过设计赋能,拉动新的增长点,便不能只着眼于设计师渠道,单纯地的通过返利等原始手段获取流量。处于网媒时代,信息是最具价值的存在,但相反也最不值钱。高度传播和可复制繁殖,很容易导致其丧失唯一性。因此,设计师带货或许初期能够走通,但当越来越普遍,消费者建立的信任会消减,怀疑某款产品推荐是否与利益高低相关。家居行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痼疾,久而久之依靠设计师构建的链接恐也将失去作用!

所以问题关键不是怎么利用设计增量,而在于有没有以设计为核心。如果说原始模式是企业与设计师利益的博弈,那到了升级版,就需要企业站在更高维度考虑,将设计师视为利益共同体,打造健全、良好的设计生态圈。在这一点,志邦家居近年明显加大设计竞争力投入,据报告,其设计谷在职设计师已增长到近 7000 人,具有证书认证 5000 人以上。主要方式是通过培训、奖励、考核、认证手段,加强对设计人才的储备,可持续赋能渠道和终端。

储备专业设计团队、搭建设计师平台、冠名或操办设计类大赛、联名产品开发,这几种方式是比较常见于定制家居和中高端家居品牌,换言之,对资金薄弱的企业无异于天方夜谭。所以企业的选择定位一定要与之匹配,设计低阶到高阶的过渡需要过程。没有武器的士兵不代表不能作战,只是换一个战场。即便停留产品设计阶段,真正好的设计也能出圈,抢占一定消费市场。

0

相关推荐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