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观点】配角,窗帘的沉默发展

2022-10-17 窗帘 新浪家居频道

据悉,国内成形窗帘的发展史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彼时,蔡伦发明“纸”后,人们便以纸作为窗的遮盖物,即俗称的“窗户纸”,窗眼小且密,这样既有防盗的作用,又不容易被大风吹破。

一直到宋代,随着布艺的出现,其逐步被作为“窗饰”使用,而到了近代开始演变出“窗帘”的说法,由此开启了全新的窗帘时代。

在过往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管是对于钟鸣鼎食人家还是普通的殷实之家,“帘”都有着其独特的功能和意义。甚至,在古典文学里,“帘”的风格、款式也成为了各个时代的审美符号。像唐宋与明清的“帘”,就有各自不同的特色,这种风格、款式的变化,也体现出了时代在“沟通”和“封锁”两个矛盾统一体之间的不断激变,

而帘和帐一样,在室内则有着同样的作用,即“软隔断”,既可卷又可垂,能做到收放自如,隔而不断,是门、窗、床、阁等出入行止必配的设置,往往加以精工制作,极富装饰性,美不胜收;到唐宋时期,帘幔的装饰形式已经极为丰富多样。帘的品类众多,有织帘、画帘、漆帘、湘帘等。

窗帘的4大发展阶段周期

在梳理窗帘的发展史时,记者发现,窗帘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兽皮、草席、树叶为简单遮挡。七八千年前,兽皮是最早的窗帘形态,之后又出现了草席、树叶等替代物,但彼时的需求,主要是为了让住的地方透气,同时增加隐私性。

第二阶段,从窗帘纸向布艺演变。这个阶段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成形窗帘起源,从东汉的“纸”向宋代的“布艺”演变,不管是材质、纹理、颜色还是图案都有了极大改变。

第三阶段,“西式窗帘”向“新式窗帘”进阶。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接触到西方美学,审美水准更上一个台阶,并且对工艺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遮光、调节室内温度、保护隐私,更成为家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辛亥革命后,租界内大量西方建筑出现,上层阶级才开始使用现在大家日常见到的西方立体式窗帘。这时的窗帘多以造型工艺或白布带形式制作,有部分带褶窗帘出现,因为西式建筑窗户多为彩色玻璃或磨砂玻璃,窗格小、采光差、私密性高,对窗帘实用功能要求不高,还是以装饰为主。

一直到改革开放后,西方的褶式窗帘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与此同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沿海地区,不再满足于单一风格且略显笨重的西方褶式窗帘,于是更多元化的新式窗帘开始走俏。

第四阶段,功能窗帘崛起。进入到21世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窗帘也逐渐从简单的遮光、隔音日常需求,上升到便捷、健康需求。此时,功能窗帘开始闯入消费者视野,尤其是2019年之后,功能性窗帘得以迅猛发展。这里面的“功能”可以理解为两点,第一是产品本身所具备的净化功能,譬如负氧离子墙布、活性炭墙布、光触媒墙布等;第二则是具备一定的科技性,通过智能电轨与手机等智能设备进行联动,实现轻松的开合控制。

然而,在这四个阶段里面,窗帘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有一点始终没有发生改变,那就是窗帘依始终扮演着“配角”。当然,这与窗帘本身的属性也有一定关系。

除此之外,窗帘早期“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也给消费者留下了极差的消费体验。价格不透明、搭配不专业,更无任何售后服务可言,这也直接导致“买窗帘”成为门店与消费者之间的恶性博弈,并且多以消费者“吃哑巴亏”收场。

2018年之后,随着墙布企业向窗帘渗透,这时候才逐渐激发了窗帘企业的品牌意识,通过标准化输出,来约束和规范终端门店,让其以全新面貌重回消费者视野。至此,窗帘文化焕发第二春,并在软装大融合的趋势下,成为全品类竞相争抢的关键对象。

0

相关推荐

热门新闻